新六九中文 > 言情小说 >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> 第799章 史上仅此一次(2/4)

第799章 史上仅此一次(2/4)

上一页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新六九中文在线收听!
敛一点的妙招。

不过,这也不是万能的,一来这些新招才刚刚部署,地方上还有办法阳奉阴违抗拒。

二来么,还是有可能存在“整个州各个郡都达成默契,都说好了依然每郡只举一两个有实力的,其他依然是陪跑菜鸟”。

而且很多做局的世家,势力范围不止一个郡,那他们就真有本事让几个郡串通了围。

尤其那种在一州之内都是望族、全州所有郡都有影响力的大家族,这种世家几乎只有将来“科举全国统筹”才有可能被彻底打掉了,但这就意味着科举得发展一段时间,把南北场南北榜都合并了。

否则只要南北分场存在,某些州打通另一些却不打通,法理上很难服众。

不过好在这个时代的南北文教差异也不大,并不是后世几次衣冠南渡之后,南方人读书明显碾压北方人的时代,如今的河南河北地区还是文教强州。

所以阻止南北合并考试的主要因素,还是国家尚未统一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还不完善。将来沟通江汉和黄淮的运河体系造好了,其他道路条件也修缮一下,二十年内把科举合并到全部来首都考试,成绩不分榜,也是可以做到的。

而从眼下来看,各种确保公正性的制衡手段,总要多磨合几届,花上数年甚至十几年的慢功夫,让地方上各郡之间、各州之间对于围标的默契渐渐崩坏,不肯相信邻郡的配合,才能彻底打散世家大族的网络。

这种情况下,司马芝这种“往年是按沦陷区举子身份参考过、今年因为家乡完全光复了、改为正常参考”的考生,才显得对朝廷挺有利用价值。

这些人的考试资格不用靠地方太守推举,他们原先的考试资格还没作废呢,

因为李素规定的这套科举制,地方上举上来的举人,只要不是连续几届成绩都排在比较差的排名,那就是可以多次重复参考的。

这种人是重要的鲶鱼,可以把水搅浑,把世家大族和地方实力派的围标默契撕扯开一个口子——你不是要安排四个差生陪衬一个自家子弟么?

现在来了个不用察举举人名额的外来返乡户截胡,只要你扶持的自家子弟成绩不如那个返乡户,那就白白看着那个返乡户做官,围了白围。

……

这天的基础考试里面,李素的新理论还没有出场。主要是那些新理论也才刚诞生不久,不成体系。确实不方便在已经命题成熟的考卷里加塞,只能是作为附加题。

而且,这个附加题的要求,也不是李素本人决定的——李素还没狂妄到他自己想到点什么,就立刻让天下人去考。这背后其实是刘备的决定。

尤其是今天一早考场抓到夹带作弊的人,这个消息传到刘备耳朵里之后,刘备都觉得影响太坏了,有必要对人性善恶展开一下大讨论,正本清源把缺德之源剖析一下。

临时加题也能防止内外勾结、提前泄题。毕竟是皇帝亲自拍脑袋想到的题目,不可能有人提前准备。

当天晚上,文部尚书管宁,才亲自接到刘备的宣召,匆匆从考场回到数十里外的雒阳城,听取了刘备的圣谕。

刘备先是问了今天科举考场抓作弊的事儿,然后表达了一些对考生德行的担忧,说朝廷不会跟隔壁伪朝的曹操那样,搞毫无节制的“唯才是举、不问德行”。

朝廷是德才并重的!之所以之前对德考得比较少,只是因为德不好量化,容易沦为挖空心思的表演。

因此,曹操唯才是举不看德,不代表这是对的。如果对德的量化手段跟上了,也该恰当地考一下德,至少是了解考生对德的真实看法。

然后,刘备就把题目丢了过去,正是李素最近的创见。当然刘备只是给了题目,没给标准答案。反正现在还不需要答案,等阅卷评分的时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