史公认的冤案,后世一般认为这是曹*为曹丕继位清除障碍的做法。不久崔氏又因“衣绣违制”,被曹*勒令回家并赐死。故有人,崔氏女的死是由于受到崔琰冤案的牵连,亦或者是曹*出于对曹植的打击。曹植的后妻姓名不详,太和年间被封为“陈妃”,她是曹植后期生活的伴侣。据史书记载,她一直活到晋代,享年80余岁。曹植有两个儿子,长子曹苗,曾被封为高阳乡公,早夭。次子曹志,被封为穆乡公,他少而好学,才行出众。曹植称赞他是曹家的“保家主也”。曹植死后,曹志继位,徙封为济北王。司马氏篡位后,曹志降为鄄城县公,后任乐平太守,迁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,后转博士祭酒。太康九年(288)卒,谥曰定公。曹植还有两个女儿金瓠和行女,在他的着作中偶有提及,都不满一岁即夭折。
铜雀台赋诗天资聪颖的曹植“年十岁余,论及辞赋数十万言,善属”。建安十五年(210年),曹*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,他便召集了一批士“登台为赋”,曹植自然也在其中。在众人之中,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,一挥而就,而且第一个交卷,其曰《登台赋》。曹*看后,赞赏不止。当时曹植只有19岁。自此,一向重视人才的曹*产生了要打破“立长不立幼”的老规矩的念头,要将其王位交给这个武全才的儿子曹植。因此曹*对曹植特别宠爱,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“吾欲立为嗣”。谁曾料到,曹*的这一想法,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,相反给他后来制造了不尽的痛苦,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世子的漩涡之中。
世子之争动漫游戏形象(11张)他曾获其父曹*的宠爱,曹*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世子,得曹丕之嫉恨也在情理之中。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,曹植真的就被立为世子了,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。最为不值的是,曹植根本就没有跟曹丕争夺帝位的想法。有一次,曹*出兵打仗,曹植、曹丕都来送行,临别时,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*所写的华美篇章,大家十分赞赏。曹丕见状怅然若失,吴质对他耳语:“王当行,流涕可也。”[4]于是曹丕当即泪流满面,感动得曹*也欷不已。还有一次,曹*欲派曹植带兵出征。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,是曹*重点培养的征兆。结果曹植在出征前酩酊大醉,曹*派人来传曹植,连催几次,曹植仍昏睡不醒,曹*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。看来,曹植只配当个不拘节的诗人,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。
自然曹丕成了胜利者,最终继承了帝位。虽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,可嫉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。其实,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,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,他也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,但并没有招兵买马,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。这算不上犯罪,杀之怕众不服,曹丕便想出个“七步成诗”的办法,治罪其弟。所幸的是,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,诗曰:“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萁在釜下,豆在釜中泣。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”这“七步诗”取譬之妙,用语之巧,在刹那间脱口而出,实在令人叹为观止。而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一语,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、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,明此诗在民间流传极广。周恩来总理就曾引用于“皖南事变”的题词里以批判国民党军(千古奇冤,江南一叶;同室*戈,相煎何急!)。最后“七步诗”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诗,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,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罢。
...
本章已完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