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谦,惊诧之余未免欣喜。丁玮是方才猜着了的,强忍着方不曾笑出声儿来:这官家可真是有意思。
当即颁旨,头一道是许了洪谦请辞。朝野清议里未免惋惜,所谓法理不外人情,洪谦行事,有个好注解,便也不觉那般可恶了。虽有一等君子学究,觉着洪谦确有不妥之处,却也念他人品级好,想他赋闲未免可惜了。朝上那许多贪渎兼并之人都无事,何以洪谦非得请辞不可?一时舆论将黄灿骂个半死,又有人为洪谦来鸣不平。
洪谦乃是进士出身,同年、座师一大把,虽有南北之争,却也有不少人念着他的好儿,想为他说话。
九哥却于此时慢条斯理将于珍调往大理寺里去。后宫里也不免听着前朝许多讯息,以玉姐之威,又有九哥纵着她,打听些许事情,却是轻而易举,如今后宫里倒是她的消息最灵了。朵儿还恐她因洪谦去职而不快,要来劝慰,玉姐笑道:“不碍事,我知道的。”
朵儿满头雾水,见玉姐住了口,便不再发问。玉姐想的却是:九哥可不曾再来与我陪不是,连面色也不曾改上一改,想来是另有想法儿,我只看着便是。
果然,朝上见于珍已坐稳了大理寺卿,晓得洪谦是回不去了,不平之声更大。九哥便在这个时候将他调做了太府寺卿,依旧是九卿之一,比之大理寺,却是油水丰厚,又不似大理寺那般打眼。太学生们还道是他们之“清议”有了好结果,欢腾雀跃,全然忘了他们该阻着外戚显贵的。
看得人目眩神迷,不得不叹一声:官家好手段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无论如何,此事也只得这般暂放下了。自李唐以来,每年税分两季来收,夏税已陆续解递进京,当此之时,朝廷又有北方灾民须赈济,又有西南移民须安置,这夏税远比一件案子要紧得多。上上下下,都盯着南方来的这子钱粮。纵是北人勋贵,极厌恶南人、又想抑兼并的,也须得巴望着南方钱粮北上,使灾民吃饱穿暖,免教饥民再揭竿而起。
自头一艘船入京起,户部门前便堆了许多人,有些个是有亲戚在北方为官,托情来朝户部多要些赈灾钱粮的;有些个是家在北方有产业,受地方官之请来为求情的;又有些个是为西南移民事来讨钱粮的。户部里的杂役恨恨道:“这才小半月儿,便将部里一年的茶都吃尽了,再来人,只好与他们倒白水了!”又嘟囔着尚书抠门儿,非特这些讨情的打他手里讨不着多余钱粮,便是部里人自己,也难多讨几个茶钱。
今年南方之农税比往年更多了三成,这却是新稻种的功劳了,口感不佳也不碍大事,只消收得多,能解饥荒便好。九哥连着几日都笑得眯了眼儿。又有押解入京的商税,比往年多着一倍,令九哥大为讶异。
因北方灾荒,虽有朝廷赈济、移民,依旧有许多人往南觅食。商人趁机招徕许多青壮,又设工场,又招伙计,还有些个要招船工。却是那个脑子好使的褚梦麟,买船下海,沿途往许多海岛藩国里去,遇着那些个酋长大人,使些布、帛、瓷器,换回许多金银珠宝、香料象牙,真个是暴利!
若非海上风大浪大,行船不易,一来回要年把光景,一个不慎便要连船带人携着财物葬身鱼腹,这南方的商税还要更高许多哩。
李长福也搭个顺风船儿,自南洋换回许多好物,将头一等的进上,其余发卖,买这一艘船不过几万贯,货物本钱不过万贯,与众人一道前行,连领路的钱褚梦麟也不收他的,却换回来价值上百万贯的财物来。南洋有一岛,掘土即可得各种宝石,又有一处,盛产珍珠,再前行,其地多金银……当地土著之生活,真个应了那一句“金银珠玉,饥不能食,寒不能衣”,宁愿三文不值二文的拿来换这些人携带的土布、瓷罐等物。
李长福不敢欺瞒,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