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六九中文 > 都市小说 > 国姓窃明 > 第165章 一碗水端平,不吹不黑(2/4)

第165章 一碗水端平,不吹不黑(2/4)

上一页国姓窃明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新六九中文在线收听!
黄将军举荐之恩。”

然后他又表示,他的部队骑兵不多,最多也就近千人,可以全部跟随黄得功行动,剩下一万两千人,可以由他弟弟带去汝阳。

黄得功见大功告成,心里一块石头也落了地,便在柘城县衙内简单摆了个酒,安抚袁时中,又让他尽快把鹿苑县那边的骑兵都调来。

……

因为接收降军的关系,黄得功便没有立刻去商丘找袁宗第麻烦,就在柘城又多待了半个白天,准备第二天才启程。

借着笼络人心套近乎的机会,他也趁机向袁时中了解了更多对方投降的深层原因、外加闯军在归德府一带的军情部署、包括让袁时中揣摩一下,袁宗第为何这时候还没有撤兵退往陈县、寻求跟闯军主力会合。

这些问题,袁时中能解答的当然也都一一解答了。

一开始的投降动机部分,他无非是再次强调了李自成在河南的残暴,更偏袒陕西人、却让河南人当炮灰,还抢劫本地百姓。

他们河南本地人自然跟李自成有些过节,加上他也是曾经先投罗汝才,这就更不受待见了。

酒到酣畅时,他还胆子大了一些,暗示黄得功前几天不该杀李际遇的,李际遇也是河南本地人,从贼不到三年,也是先投罗汝才,如今被排挤被当炮灰。

如果黄得功当时有点耐心,说不定李际遇也能直接投降,但现在却是被黄得功偷陈县时偷袭直接杀了。

对于这一点,黄得功当然不会后悔,就大大咧咧表示刀剑无眼,战场上奇袭是没有办法的事。

为了安抚,他唯一能说的,只是如果袁时中表现好,后续会劝说沉抚台、考虑把官军已经招抚的那两三千李际遇部俘虏,也都划给袁时中带领。

此外,袁时中提到的“部分河南本地流贼头目和李自成的矛盾”,黄得功也深入了解了一下,得知是河南本地头目对于李自成的乱杀乱抢怕颇为不满,觉得他们杀了太多本乡本土的乡亲。

这个说法让黄得功稍稍有些意外,但也没觉得不妥。他对流贼的禀赋是了解的,又深入追问之后,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。

后世《明史》上,把袁时中写成“流贼中比较开明仁慈”的形象,不杀百姓不抢劫,这当然与事实不符,只是因为袁时中最后想重新投靠朝廷,而因此被李自成杀了,士大夫才把他写成好人。

汉人士大夫在明亡之后,希望塑造“弃暗投明的农民军领袖都是好的,祸害汉人江山的农民军领袖才是最穷凶极恶”的光环,因此有滤镜加成,这不奇怪。

但是问题都要两面看,真实世界是复杂的,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还是袁时中,他们都有嗜杀的一面,也有慎杀的一面。

只是古人这种慎杀,往往只是针对乡里乡亲,离故乡越远,这种顾忌就越少,也就越发不惮以残暴的手腕随意践踏人命。

明末的文盲,很少有家国情怀,只有父老乡亲。

哪怕是李自成,在米脂县城,除了杀仇人之外,就很少杀父老乡亲。

但出了米脂县,当他缺粮的时候,就可以开始屠掠。

出了延安府,就能屠两成。

出了陕西省,甚至能屠一半。

张献忠到了四川,那就更是可以不需要设置底线了。

每一个流贼酋守,在不同地区的残暴程度下限,是非常灵活的。

不能因为一个人在某一个特定地点的残暴程度,就给这个人简单定性。

袁时中李际遇在河南确实屠得比李自成少得多,劫掠也少得多,这是铁的事实。

但动机如何,后人就不知道了,可能他们本身就是河南人,这一点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吧。

具体到袁时中,他就信誓旦旦保证说,他在濮阳老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国姓窃明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