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>
圣上走过去细看。>
他记得这插屏坏了的样子,这会儿看起来,起码是能立稳了。>
他甚至蹲下身去看那修好的脚,手艺不算精细,但看得出来,动手的人也算仔细认真了。>
曹公公扶了圣上一下。>
圣上站起身,伸手问李邵要那盒子。>
“这个还没打磨好,父皇您小心刺着手。”李邵递过来,提醒道。>
圣上看了眼盒子,又看李邵的手。>
木匠工具都容易伤手,李邵手背上似是被刮着过,留下了一道红印子,指腹上也有大大小小的口子。>
“陪朕到里头说会儿话。”圣上道。>
李邵应下,又与指点他的宫人道:“都先放着,等我回来继续,不许替我。”>
那宫人自是答应。>
父子两人入内殿,曹公公跟上去伺候,心说今日的气氛比之前那次好太多了,应该不用太过担心。>
饶是如此,曹公公也没有留在内殿,奉茶之后就退了出来。>
圣上坐着,这一回,他让李邵也坐下了。>
“怎么想到去修你母后的遗物?”抿了口茶,圣上问道。>
李邵笑了下,显得有些拘谨:“那天您说了很多,儿臣都听进去了。>
儿臣确实想错了、也做错了很多事情,让您失望了。>
您那日说,让儿臣自己多想想,儿臣就一直在想,也回忆了很多少傅他们说的话。>
可脑袋里东西太多了,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,很难一时间想清楚,儿臣就想,可能手里有点事情做,思路反而会更清楚,于是儿臣就想到了修一修母后的遗物。>
不瞒您说,确实是个好办法,儿臣做事时心特别静,思考起来也是事半功倍。>
这样也挺好,能让儿臣领悟父皇的教导,也能感悟母后。”>
这番话说得格外恳切,圣上深深看着这个他最宠爱的儿子,良久长长叹了一声。>
“朕说过,”他道,“朕就怕你想不明白,邵儿,你若能想明白,朕是最高兴的。”>
“儿臣知道,”李邵道,“儿臣弄出这么多事,您最为难,以前是儿臣想法太简单了,跟着少傅他们念书,又跟着师傅学骑射,哪怕去了礼部观政,心思也散着,以至于从来不曾停下脚步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。>
您罚儿臣禁足,这几个月里,儿臣也是稀里糊涂的,没有珍惜这个机会。>
现在知道轻重了,儿臣想再东宫再待一阵子,再认真想一想。”>
圣上笑着点头。>
若邵儿今日依旧说出那天那样狂妄的错话来,他当真会无比失望,可邵儿说的话不一样了。>
没有什么冠冕堂皇,也没有什么精巧词句,邵儿说得很直白朴素,这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交流,比起任何豪言壮语,圣上亦确实喜欢“平铺直述”。>
真切也实在。>
“等下去院子里,朝着西边,上香、磕头。”圣上道。>
西边,是定国寺的方向。>
李邵颔首:“儿臣也是这么想的,已经让郭公公备了供桌。”>
果然,院子里都摆出来了,供桌向西,上头果子糕点,香炉摆着,桌前摆了蒲团。>
圣上与李邵一道出去。>
李邵接过三支香,在蒲团上跪了,认认真真行礼。>
他也没给先皇后念叨什么“心路”,就仪态极其端正,大礼之后,郭公公把香插进了香炉。>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