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不管行业发展如何,数据是摆在董文学和谷维洁等人的办公桌上的。>
钢铁行业建立初期全国产钢量多少?>
15.8万吨,生铁年产量仅为25万吨。>
经过初期的发展,六零年开始经济调整,大批高炉停产,生产中的高炉则维持低冶炼强度操作。>
六三年到今年,大部分炼钢企业都在转型,并且基本上都完成了冶炼技术的调整。>
应用国内自主研发的高炉喷吹煤粉、重油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等技术,技术经济指标达到钢铁业建立以来的最好水平。>
也就是在今年,就谷维洁和董文学了解到的,钢铁产量任务保持高进度运转中,有望实现年产量1550万吨的生产目标,这是什么概念?>
这种产能就意味着钢铁业在持续蓬勃的发展,比较钢铁业建设初期直接翻了一百倍,且在以每年25%以上的增长率在发展。>
依照这种增长率发展下去,一定是要比整体经济增长率要高的多得多的。>
多了就不值钱了啊!>
虽然现在是计划经济,但所有工厂是在整个经济框架内生产和工作的啊。>
当钢铁需要逐渐出现饱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状况?当钢铁工艺或者新材料需要出现变革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?>
这还不考虑钢铁业内部体系变化的情况呢,考虑那些会让这种思考变得更急复杂。>
李学武杞人忧天的话语在他们听来就是居安思危的良言。>
危机就在轧钢厂的上方悬着,看不见,摸不着,但掌控局势和未来的人都需要去理解和感受。>
所以当李学武继续说下去的时候,轧钢厂众人的表情都严肃了起来。>
“危机和机遇是两个好兄弟,肩并肩,手拉手的”>
李学武轻声说道:“既然轧钢厂有了这样的风险,那就降低风险,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”。>
“工业生产体量大是一种缺点,可也代表了轧钢厂的生产能力足够满足转型和发展需要,这一点可以看做是优点”>
“而依照此观点,轧钢厂由制造环节向完整制造业过渡就成为了必选之路”。>
李学武轻轻抬了抬手,示意道:“变缺点为优点,依照本身现有实力完成整体的逐步转型”。>
“制造业?完整的?”>
谷维洁皱眉道:“就像你在保卫处同技术处和生产管理处搞的造车项目?”>
“听着有点悬是吧?”>
李学武反问了一句,随后回答道:“不仅仅是这个项目,整个联合企业都是我设计出来,为完成这种转型而进行的一种补充”。>
“联合企业……”>
谷维洁迟疑了一下,同时也看向了董文学,说道:“这……”>
她是担心李学武要联合董文学对景玉农下手了,以为李学武这是要重新夺回对联合企业的掌控权呢。>
不过董文学摆了摆手,示意她继续听下去。>
李学武这边顿了顿,继续说道:“制造业应该包括完整的工业和工艺流程,从基础原材料到产品的包装完成,这一生产和服务体系”。>
“自有研发和设计更是制造业的灵魂和发展命脉,所以才先有了发动机研发中心”>
李学武笑了笑,又说道:“轧钢厂有能力造车,就有能力造其他的东西,包括造船、造武器、造工具、造生产物资”。>
“同样的,重工业利用三产和联合企业发展轻工业也是一种便利”>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