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帝已经成亲五月,和皇后感情很不错,虽然年幼时做过一些糊涂事,读书天分也不算多好,但这两年间,也是成熟了不少,十五岁的年纪,说大不大说小不小,亲政似乎是早了,但已经成亲,行了冠礼,也不算是没有依据。但反过来说,十五岁的小孩儿,接触实权以后行差踏错的也不是没有,和一班老谋深算的大臣比起来,他还嫩着呢,同太后相比,除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以外,并没有多大的优势。
是把摄政权继续交给太后,令其待皇帝年长再行归政,还是直接跳过太后交到皇帝手上,就只能看老人家自己的选择了,在此事上,臣子们也没有什么声音,后宫中就更不会就此敏感的问题多说什么了。若是今上是英明之主,也许局面会有所不同,不过如今事实显非如此,该怎么决断,就看当家人的一句话。
“……皇帝聪明仁厚,”断断续续地说着自己进宫来经过的大小事情,最终,太皇太后提到了皇帝,只这两个字,便提振起了全部人的精神,“以后要好好当政……用心国事、亲近贤臣……”
翰林们奋笔疾书,可能刚才太皇太后长篇大论的回忆,落在遗诏上只有一句话,而如今这简短的一句话,在遗诏上又会被敷衍出许多美辞来。徐循禁不住看了太后一眼——她看不到文臣们的表情,想来,应当也是各自有异。
太皇太后没提太后,直接就说起了皇帝,看来,应该是已经定下直接还政天子的意思了……
不过,也未必就定了下来,也许到后来,语意一转,也会有所变化。
经过一番吩咐,太皇太后稍微一歇气,又不停息地往下说,“至于太后、太妃——”
她一边说,乔姑姑一边轻声翻译,本来是很顺畅的节奏,“诸后妃家事,由尔等统管……”
可随着太皇太后含糊不清的言语,她忽然一顿,又惊又怕地看了看太后的方向,方才续道,“需要谨奉国朝祖训,不许干预国政……”
就连翰林官的笔都是一停,只是未敢贸然抬头:遗诏里直接就把太后秉政的地位给打下来了,而且还严厉告诫不能干预国政,这是一都没照顾到太后的脸面啊……
当然,在遗诏里就将一切权力归于皇帝,对朝廷来说是个好的信号,太后虽然秉政数年,但素来谨言慎行,在朝廷中就是个摆设,从未有拉拢党羽之举,一旦遗诏中将她权柄夺去,权力的归属便不会再有任何疑问。从大局来看,虽说太皇太后有薄待太后的嫌疑,但这终究是老成之举。再结合两宫历年来的关系……这样的决定,也许就不那么出奇了。
反正都是要还政的!虽说现在太后是规行矩步,秉政期间一句话也不曾多说,一件事也不曾多做,偶然有不对,也都被朝臣们给回来了。但那是因为头始终都有个人压着,若是太皇太后一去,少了制衡她嚣张起来了,作威作福日后不愿还政天子,少不得又是一场麻烦。现在能够这样交割,也好!
虽然对天子的天资可能颇有微辞,但皇帝就是皇帝,在他日渐长大的情况下,文臣也绝不会支持别人来代为主政,在太皇太后表态的这一瞬间,太后手里的天子宝玺,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作用了,除非其回到乾清宫,不然,仁寿宫里签发出来的命令,即使有印玺,也不会有人遵行。
所有人在这一刻都想看看太后的表情,徐循自然也不例外,不过,她现在更好奇的却是栓儿的表情——这不是弥留场合,不必惺惺作态,全围在太后榻前,栓儿不必回避男女大防,直接就跪在床边,余下文武众臣、后宫妃嫔以屏风为界,在床下数步远的地方跪着,所以,她只能看见栓儿的背影。
从他择钱氏为后的那一天起,栓儿就在等待着这天的到来吧?这一年来,他没做过一件惹太皇太后不快的事,处处的孝敬,更是惹得长公主赞不绝口,连乔姑姑等人,都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