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山贼退了?”直到此时,村民们才如梦方醒的看着空空如也的山路大声呼叫起来。>
一些疯狂的村民早已杀红了眼,见杀贼退去,竟然不顾一切便冲了出去,紧追不舍。>
“不要追击,快回来。”>
听到林东的吼声,那些村民才不情不愿的停下追击的脚步。>
“赢了,赢了……”>
随着叫喊声一声高过一声,林东的名字第一次在村民中传了开来。>
“林东,爷爷果然没看错你……”族长摸着那几根稀疏的胡须点头说道。>
哼,刚才你可不是这么说的,林东心中暗自腹诽。口中却没说什么,只是艰难的摆了摆手。>
站了这么久,林东早已体力不支,眼见山贼退却,一口气松懈,身子一软,缓缓倒下。>
当他再次醒来之际,已经日落半山,母亲正坐在床前抹着眼泪。>
“娘,你怎么了?”林东用力撑起身子,虚弱的道。>
“东儿,你醒了……”>
“我没事,外面情况怎么样了?”林东揉了揉眼睛问。>
山贼已经退了,不过族长说,这伙山贼还在山下不肯离开只怕轻易不会放弃。>
林东微微点头,他心中清楚,这些山贼没讨到好处,只怕不会善罢甘休,固守不是长远之计,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报告官府,让官府派兵围剿。>
不过,这个方案很快就自己否决。>
经过这么长时间的休息,脑海中那些记忆碎片也终于被他整理了出来。>
按照这些记忆来看,今年的确是明朝崇祯七年,此时的大明内忧外患。>
从崇祯元年开始的大规模民变起,明军就与流寇之间你来我往,刀光剑影,打的不亦乐乎。虽然明军始终保持着对流寇的实力优势,流寇却没有被剿灭,反而到了崇祯七年,流寇有被欲剿欲强的趋势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各省总兵只能负责各省区域内的流寇。>
而流寇之所以叫流寇,就体现在一个流字,跨省作战极为熟练,颇有游击战之风,期间还要带走路上遇到的良民,导致流寇实力越来越强,整个西北和中原一片混乱,北方几省流寇作乱始终无法肃清。>
直到后来崇祯皇帝放权,任命陈奇瑜出任剿匪总司令,全权负责剿灭流寇,这个官职管辖流寇经常出没的五个省,包括山西、陕西、河南、湖广、四川,所以权利极大。>
陈奇瑜此人是进士出身,典型的文人(这点很重要,在明朝为了防止武将造反,都是文官统兵,武将负责实施。),而且即便在当时,此前他的名声也是很小的,看起来有些不靠谱,不过此人的本事却相当大。>
《明史》记载,崇祯五年,其巡抚延绥,擒却头目百七十七人,六年,延水流域群盗尽灭。请注意,擒拿的头目就一百七十多人,那时他手上的兵不过两千人。>
当时,明军对流寇保持优势,又有这样的猛人负责全面剿寇,很多人认为,流寇的日子差不多到头了,而事情开始的发展也是朝着这个方向来的。>
陈奇瑜一上任,就四面出击,打的流寇鬼哭狼嚎,湖广一时大盗几尽。而他对流寇的作战也不是随意为之,颇有一套系统,逐渐的将流寇的主力撵到了一个地方,力图围而歼之。>
这个地方就是这次围剿的主战地—车厢峡。车厢峡位于今天陕西平利县内,长四十余里,四面山石陡峭,中间通道极为狭窄,易入难出。>
说白了,就是前后山口一堵,甭管兵力有多精锐,装备有多齐全,都是死的份。而当时流寇的主力部队七八万人就来到了这个绝地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