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六九中文 > 历史小说 > 远东帝级之枭雄咸丰 > 第一百五十章 谋划,预算(2/3)

第一百五十章 谋划,预算(2/3)

上一页远东帝级之枭雄咸丰章节列表下一页
有声小说,新六九中文在线收听!
本来咸丰是打算发行国债的,可是,现在朝廷的声望还没有树立起来,因为乾隆,嘉庆,道光三朝更江淮盐商,山西商人,还有岭南的商会,所筹借(强派,逼捐)的银两到现在到没有更这些商人兑现。

如果把国债就这样发行下去,那全国各地的商人肯定不会购买。另外,这些国债在咸丰的心里,也不是为了财政的预算啊,而是为了发展国内的实业,包括工商业,农业,服务业之类的。

而且,奕詝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穷兵黩武,好战必亡是神什么毛意思,其实,大家没有意识到,这点是对农耕文明来说的。

因为农耕文明,低下的生产力根本无法满足国家征伐的需要,越来越多的士兵,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军饷,而武器弹药,更需要大量的资金,但土地上的耕作方式,还有对商业的不重视,导致华夏在很长的时间里,没有更多的钱啊,这导致他们只能守,而不能攻,进攻性不足。

各位看官也明白,星条国从二十世纪后半期,一直对外用兵,可是,国家却越来越富裕,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后来,有人对这样的事情总结了一下,叫做:大炮一响,黄金万两。

这个意思就是说,当大炮响起的时候,丰腴的土地,还有资源,包括人口,就会到来。

这些东西可以为战争国得到大量的财富,可是,农耕文明不明白了,因为战争的代价太昂贵了。

就是得到大量的资源,他们也没有能力让它变成财富,这样就导致越打越穷,最后导致民不聊生,国家最终寿终正寝。

而且,这也是一个联动反应,当国家贫穷的时候,许多人就会发动叛乱,名称就叫做:吃饱饭,穿暖衣,人人有田种之类,鼓动百姓,裹挟黎民,运用一定的口号,蛊惑百姓,最终满足自己的私欲。

前明的“开城门,迎闯王,闯王来了不纳粮”,可是,闯王的士卒也是人啊,他们不纳粮吃什么呢?

其实,他们是不纳。纳粮太慢了,他们用抢!

但华夏的百姓,一直以来,有一个不患寡,而患不均的“优良传统”,他们觉得,自己很穷,粮食抢不到多少,而村庄里的地主老爷,粮食很多,他们也想成为地主老爷。

于是,闯王就利用百姓的这种心理,直接杀地主,抢他们的粮食,从而不用纳粮了。

书归正传,咸丰觉得,如果将这一份财政预算重做,那时间上是来不及了,因为大清的疆域实在很大,就跑马扬鞭,从东头到西头,都要半年左右的时间。

所以,来不及了。

不过,办法还是人想,咸丰让敬征回去,将这预算上面最重要的,也是必做的经费项目统计出来。

预算经费不要一次性发放,而是要多次进行,另外,所有的经费必须让户部和银行进行结算,这样,避免中途出现火耗,还有抢.劫之类的事情出现。

少了这些中间环节,咸丰知道,就这些中间环节,大清灭年就可以节约五百多万银元。

其实,这也是将大清银行推行到全国的一种方式。

火耗:起于明代万历年间,原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。张居正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赋税一律征银上交国库,把百姓交的碎银熔化重铸为上交的银锭就有了火耗。征税时加征的“火耗”大于实际“火耗”,差额就归官员了。清初的官员沿用了这种做法。而且,“火耗”不断加重:一般州县的火耗,每两达二三钱,甚至四五钱。偏僻的州县赋税少,火耗数倍于正赋。虽然顺治、康熙年间也发过禁令,但并不起作用,以后也就默认了。

但“火耗”的不断加重引起百姓反对,不利于长治久安。康熙后期不断有大臣上书要求把“火耗”规范化征收与使用。但康熙不愿加税,此事未成。雍正上台后,力图整饬吏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上一页远东帝级之枭雄咸丰章节列表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