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叹息,声音之中充满悲天悯人的伤感:“朕前番已经杀了吐蕃六万大军,此战又杀他一万余人,抢夺他几乎所有的马匹,宣赞王子已不足畏惧,朕故意不杀他,并非是放虎归山,或者我对敌人心慈手软,而是要打击李家军的士气.事实上,我可可以告诉你们,下一次,我未必会有再能斩杀宣王子的机会。毕竟,今天他是急于报仇,才处于如此被动的局面,其实真正的交手,我即使能胜他,但要杀他,却是艰难无比。”
“皇上。我这就不明白了,要打击他们的士气,把他杀了不是更加的好吗,为什么要放过他?”
隆多急得直搔头。
“你有所不知。宣赞毕竟是吐蕃的王子,我若不给他一点脸面,擒住他之后再放了他,以他的性格,很可能愤而自杀。可是我现在并不想他死,而是要他知难而退,这就是我的本意。”
舍瓦都有些怀疑:“陛下之举实在是高明,可谓下的是一着险棋,宣赞王子再败之后,锐气丧尽,很大的可能会按照陛下的预料回师吐蕃,毕竟,正如陛下当时对他所言,吐蕃牺牲了这么大,足可以偿还当时李隆基对吐蕃的恩情。而且,据我的猜测,李隆基和李亨现在的财政,肯定非常的吃紧,也抽不出多余的钱来结交吐蕃,宣赞王子感于陛下不杀之恩,说不定真的不会背弃李隆基而去。”
“可是陛下,牛僧孺明明受了重伤,以当时的情况,你为什么不杀了他,至少应该可以擒住他的?”隆多再次的发出疑问。
唐朝一笑:“这个问题,义父肯定知道的,让他告诉你?”
舍瓦就微笑道:“陛下早在长安的时候,就已经预料到这样的结果,早已经制订出对策,见到牛僧孺的时候,故意放他一马,到时候,会有大用的。”
“什么大用?白白的放人走,这不是便宜了这叛徒吗?”
“嘿嘿,告诉你,陛下这样做的目的,其一是要他跟着李隆基回到灵武,帮助李隆基夺取李亨的军权,以形成他们内部的不和,其二是要交他这个朋友。”
“法王说的第一点,我可以理解,就是让他们自相残杀,可是第二点,我就不明白了,和这样的叛徒,还交什么朋友,一刀杀了就是。”
隆多刚才差点死在牛僧孺的手上,心中自是深恨之。
“这就是权术的运用。牛僧孺此人,并不是坏人,反而是个能人,武功已经达到化境初期,算是个难得的人才。他之所以弃朕而去,是因为相信李隆基可以一统天下,以成就自己不朽的功勋。这是一个心中有大抱负的人,我若是能结交他,他未必不能再次的投靠我。”
“这样的人。人品如此的差,陛下难道也要?”
隆多感觉到不可思议。
“呵呵,给你说了也不懂,快去整队,陛下立即要检阅三军。”
隆多应命而去,舍瓦向唐朝一笑:“陛下,这些权术的妙用,给这混小子说了他也不懂。其实,我一直以为陛下不杀牛僧孺和李隆基,是因为念着当年的旧情,现在看来,原来是这样的意思。”
唐朝点头,眼神之中有一种郑重的味道:“不错。两国相争,关系到千万人的身家性命,岂能有丝毫的妇人之仁,若非还有这样的目的,我今日怎么会任由李隆基和牛僧孺离去?当然,说句实话,我们就算能杀得了牛僧孺和宣赞王子,但是极大的可能,还是杀不了李隆基,因为他手上的倚天剑实在太过霸道,而且又是拼命。可我不能杀宣赞王子,以免引来哈密路赞普的大军。据说此人的武功,已经是化境中期极深的高手,而且善于用兵,一旦宣赞王子被杀,肯定会引来吐蕃倾国之兵。在当今中原的局势下,能够少引入一支军队,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安禄山,都是莫大的幸事。以我的估计,骨力佩罗和突厥现在还不出兵,是在等着中原局势进入见分晓的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